- 信息来源:姜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布日期:2024-01-25 08:55
- 浏览次数:
2023年,姜堰区聚焦群众关切,在民生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
一是养老服务细思细谋,健全完善服务体系。持续打造“堰上康养”养老品牌,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地区,获得激励补助619.75万元。“堰上康养”服务项目入选2023年江苏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建成全市首家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开通88812345养老服务热线。率先建成全市首家失能老人助浴中心,形成“1+13”助浴联盟。建成罗塘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央视多栏目进行报道。建成10家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立“1+10+N”三级助餐配送体系,完成20个示范性睦邻点建设,为300名高龄、经济困难的空巢独居老年人安装移动空调,为500户空巢老人家庭安装智能看护设备。创新推出“孝心卡”,形成“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老人出一点、商户让一点”的养老服务新模式。组织全区养老机构消防安全应急演练,开展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达标工作。申丞溱湖护理院、馨家养护院已开业运营,三级以上养老机构达标率及运营质态均居全市首列。
二是儿童工作有声有色,持续放大品牌效应。全面推行困境儿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三步排查法,全力落实“三步排查、四色管理、N重关爱”工作机制,全年发放困境儿童生活保障金725万元,通过主动发现机制新增并保障困境儿童58名,均已实现政策保障全覆盖。在精准保障的基础上,着力聚焦未成年人的切实需求,做实关爱阵地,畅通协同机制,擦亮“守护姜来”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品牌,高标准建成省级示范未保工作站,在全市首家为全区866名困境儿童购买附加医疗保险,首创为70多名困境儿童开展助医助学等“暖心帮办”服务,为困境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免费体检服务。在全市首家引进专业心理社工进校园,为6000多名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关爱服务。全面构建多元治理、合力护航新格局,构筑起一顶全方位、立体化的未成年人“保护罩”。
三是社会救助救急救困,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落实兜底保障政策,为全区22名重病人员纳入重病单人保保障、111名因病致贫家庭纳入整户保障、53名因病致贫人员实行临时救助。适时将救助保障标准由770元/人/月提高至800元/人/月,其他救助补助标准相应提升。探索推行“132”(一码三联双减)救助工作机制,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建立低收入人口数据库7564户8995人(其中:城乡低保2791户3755人、特困供养4464户4464人、低保边缘家庭303户762人、支出型困难家庭6户14人),全年累计发放各类困难群体帮扶资金2亿元。实施爱心敲门关爱服务项目,入户走访超过12万人次,汇总需求1000多条。全年共救助流浪人员235名,成功寻亲4人,护送返乡19人。
四是基层治理走深走实,增强群众幸福指数。深化开展“五社联动”机制创新试点工作,三水街道被确认为省“五社联动”试点单位。提升社会组织党建水平,锦联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被确定为“全省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有序组织开展社会组织年度检查,共年检社会组织653家,引导346家社会组织参加等级评估。推行“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实施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32个,开展公益服务活动近100场次。推进社工人才建设,新增持证专业社工人才269人,全区持证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达1195名。发挥示范典型引领,组织申报全市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服务星级与“五会”组织建设示范点。总结全区特色服务和治理品牌,在全市基层治理特色建设“一地一品”评选中获得银奖。
五是社会事务务实务本,移风易俗群众点赞。推进婚俗改革,倡导文明新风,开展婚姻类普法宣传活动10余次。简化颁证服务,在“5.20”、七夕等特殊日子举行集体颁证活动。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1500余人次,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扎实开展丧葬礼俗改革试点工作,高质量完成墓园北侧生态墓区、顾高镇张庄公墓提档升级工程。常态化推进散坟整治,抓好新生骨灰的流向管控,全年共整治散坟102898穴。以丧俗文化展示厅、生态殡葬园、镇街公益性骨灰存放堂为载体,加大文明礼葬、移风易俗宣传推广力度。推广“白事标准明白纸”,每个镇街选树1—2个文明礼葬示范村居。筹集公益金发展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事业,全区福彩销量增幅位居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