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动态
2023年泰州市“三会”工作成绩斐然
  •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发布日期:2024-01-31 10:28
  • 浏览次数:

2023年,泰州市“三会”(泰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泰州市乡村发展协会、泰州市乡村发展基金会)积极履行职能,在扶危济困、慈善公募、产业帮扶、调查研究、老区宣传、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助学纾困,关注弱势群体,把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优先追求。

1、积极推动助学帮扶增面扩量。推进省“三会”“滴水筑梦”助学工程深入开展,市“三会”开展联合助学行动,携手市龙凤堂幸福童享基金会实施面向三市三区的“逆风飞翔”公益助学项目,开展面向市区困境少儿的“微心愿”活动。“三会”系统还组织其他形式的捐资助学行动。一年来,全市开展助学帮扶2629人,其中,中小学1296人,普高职高1072人,高等院校261人,助学金额达256.9万元。

2、市(区)“三会”精心打造帮扶品牌。靖江市“三会”借力社会基金会助学助困,引进社会帮扶资金超过200万元;泰兴市“三会”开展“千户扶贫”工程,每村帮扶至少1名相对贫困家庭学生;兴化市“三会”设立夏凤勤教育冠名基金,年内安排40万元资助全市200名学生;海陵区“三会”开展“阳光助学”活动,公示、资助、回访相对贫困家庭学生98人;高港区“三会”推进“双百工程”,114名困境学子每人领取到1500元金秋助学金;姜堰区“三会”实施“双20帮扶”计划,从基金会利息中拿出20万资助100名学生。

3、积极拓展助学助困新渠道。教育帮扶走向深入,2023年,兴化市推荐157名学生免费就读扬州职校,泰兴市、姜堰区也分别推荐13名、18名同学免费就读扬州职校,取得助学、助困、助就业的叠加效应。村镇慈善互助会扩容增量,继高港区乡镇(街道)全覆盖后,姜堰区、海陵区村镇慈善互助会新增10个,全市基层慈善互助会总数达到47个,资金规模1800万元,开辟了常态化帮扶新路径。2023年,全市“三会”系统助学、助困、助医等总人数达2.2万人,资金总额1600多万元。

二、项目引领,服务产业发展。

把实施项目帮扶、助力产业发展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据统计,全市“三会”系统用于产业帮扶总投入3245万元,扶持项目150个,其中省产业项目27个、市产业项目40个、市区产业项目83个,帮扶低收入人口571户。实际工作中,坚持标准、优化服务、调整结构,实现以帮扶促发展,更好地发挥项目帮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把好三关。审查关:严格按照《江苏省帮扶示范项目借款管理办法》精挑细选实施项目,做到项目选择与国家产业政策相符合,市(区)初审与市“三会”和农商行相结合;担保关:逐项审核项目担保人的资格,努力规避项目风险;督查关:跟踪督查项目实施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

2、优化服务。针对银行利率下调的新情况,召开了“产业项目帮扶推进会”,总结推广泰兴“三会”“全额贴息、建库优选、规范财务、优化服务”的成功做法,提高贴息比例,优化项目结构,调动各方积极性,提升项目实施水平。

3、双促双赢。确立既要促进帮扶,也要助推产业,既要雪中送炭,也要锦上添花的工作思路。2023年,全市“三会”系统产业项目帮扶对象除传统种养业外,还重点向具有一定发展前景、带动能力较强的新兴产业倾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泰兴市腾源养殖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养殖企业,该市“三会”连续3年贷款80万元帮扶,促其发展壮大,现在这家企业年收入过千万,带动316个农户养鸡致富,51户低收入家庭走上小康之路,真正实现了企业、产业和农民的多赢。

三、规范公募,提升帮扶能力。

把慈善公募、冠名基金工作作为提升帮扶能力的重要抓手。2023年慈善公募继续成为“三会”工作的“亮点”。上半年组织市(区)“三会”秘书长专程到南京市江宁区学习慈善公募的成功经验。各市(区)慈善公募全面完成省定目标,实现“满堂红”,线上参加募捐人数达到1.5万人次,全市募集资金总额184万元,其中,靖江市募集11.46万元、泰兴市募集37.81万元、兴化市募集36.98万元、海陵区募集27.31万元、高港区募集45.67万元、姜堰区募集25.42万元;全市建立冠名基金10个,资金总额115万元,冠名基金连续2年实现市(区)全覆盖。募集的善款全部用于因病因灾等急需救助的5个群体子项目,17个个体子项目,共资助173个家庭,受益600人。2023年,市“三会”荣获省“三会”慈善公募一等奖。相关经验做法在《中国老区建设》及《泰州通讯》刊发,市政府周小慧副市长专门作出批示。

四、务实调研,积极建言献策。

1、引领调研。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主题,以文件形式下发调研工作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市“三会”人员带头调查研究,全年开展调研活动20多次。驻会人员先后两轮到获垛镇西毛村、古溪镇刁网村、苏陈镇前窦村调研联系点工作情况,听取情况介绍,察看村容村貌,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对乡村振兴工作提出具体建议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

2、立足“基地”调研。完善联系点制度,市、市(区)、乡镇(街道)“三会”组织分别确定1~2个联系点,全市共建立116个联系点,作为定点调研基地。“三会”驻会人员常走动,勤联系,把联系点作为了解民情民意的“窗口”,在个性中发现共性,提高调研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追求高质量调研。2023年,“三会”系统撰写调研报告168篇,51篇发表于国家级平台,38篇发表于省级平台,其余在市“三会”《老区与民生》、市“三会”门户网等平台发表。海陵区苏陈镇在村级“三资”管理上探索创新的“先理财、后审批、再入账”的财务管理模式,得到中纪委的充分肯定。为进一步提升新时期村级“三资”管理水平,苏陈镇分会调研形成的《关于苏陈镇村级“三资”管理的调查与思考》,得到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工作中加以采纳。靖江市生祠镇利珠村原来是远近闻名的经济薄弱村,2013年村级集体收入仅有3.7万元。近几年,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100万元。靖江市“三会”会同老科协总结其成功经验,形成《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得到靖江市领导的批示转发。

五、优化宣传,弘扬老区精神,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区精神作为“三会”的重要职责。

1、注重成果转化。各地“三会”充分运用红色资源调研普查成果,注意发挥其在存史、资政、育人方面的功能。泰兴市向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赠送《泰兴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泰兴市红色资源调研普查史料册》;兴化市向昭阳街道16个社区赠送《兴化市红色资源史料册》。

2、注重资源利用。各地“三会”把红色资源整理挖掘与保护利用结合起来,姜堰区“三会”在省、市“三会”支持下,帮助白米镇做强雏鹰青少年军校红色教育基地。泰兴市宣堡镇分会成立了红色志愿者分队,助力宣堡镇郭寨村建成红色旅游基地等等。泰兴市“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纪念馆”被中国老促会授予“老区精神教育基地”牌匾,兴化市“严昌荣红色军事教育基地”和靖江市“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被省老促会授予“老区精神教育基地”牌匾。

3、注重老区宣传。老区宣传工作取得新进展,2023年,累计有200余篇关于老区精神和老区发展的报道见诸市级以上媒体,20多篇文章发表于《中国老区建设》《江苏老区》杂志,其中姜堰区“三会”《聚集老区三个资源,形成乡村振兴三股力量》论文,荣获中国老区精神论文评比二等奖。

六、激发动能,打造过硬队伍,把两支队伍(基层组织队伍、志愿者队伍)建设作为“三会”工作的基础工程。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功能型党支部作用,强化政治建会的宗旨意识,以党建带动“三会”建设。去年,市“三会”党支部组织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学习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大家的“三农”意识,深化“三农”情怀;组织参观苏北党校遗址、黄桥战役纪念馆等,激发大家的初心使命,做到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心甘情愿继续为“三会”事业奉献余热。

2、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有关市(区)“三会”按章程要求完成了换届、更名工作。全市88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三会”分会,1707个村(社区)设有“三会”帮扶小组,组织体系延伸到乡村。基层组织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得到省“三会”的充分肯定。为提高基层分会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市“三会”去年专题组织乡镇分会乡村振兴联系点培训班,近60名基层分会同志参加培训。

3、加强帮扶志愿者队伍建设。坚持“量质并举”,提升帮扶志愿者队伍建设水平。全市帮扶志愿者人数新增3728人,总人数达4.75万人,超过常住人口的1%。帮扶志愿者的工作内涵有了新拓展。泰兴宣堡镇“三会”,在志愿者中组建“红、橙、绿、蓝、金”五支特色服务队,全面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海陵区“三会”选聘优秀志愿者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监督员、信息员。近年来,我市志愿者队伍中涌现出不少先进典型,海陵区帮扶志愿者姚秀兰坚持助学助困10年,累计投入100多万元,2023年起,她的女儿王蓉每年出资10万元资助困难群众,实现社会帮扶的“代际传递”。姜堰区80多岁的志愿者游有基,个人出资200多万元,成立姜堰区首个爱心基金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