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泰州新闻网
- 发布日期:2021-01-21 16:25
- 浏览次数:
2020年,在市委坚强领导和市人大监督指导下,我们认真执行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预算及其审议意见,稳步推进财政领域相关改革,持续加强财政收支预算管理,认真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减税降费及应对疫情各项政策措施,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完成627.68亿元,较上年增长5.6%,加上上解上级支出、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总计777.93亿元。收支相抵,预计年终结转下年支出26.99亿元,实现收支平衡。
强化资金保障,全力支持疫情防控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多方筹措资金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确保所需物资、资金和一线医务人员待遇落实。全市财政累计下达各级疫情防控资金18.48亿元,其中市本级疫情防控资金2.23亿元。
加强中央直达资金预算执行和监控管理,全市省下直达资金规模35.55亿元。
畅通困难群众临时生活补贴发放渠道,补贴资金发放5757.8万元、惠及11.37万人。
市本级上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调剂金16.06亿元,确保市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正常发放。
支持做好生猪稳产保供、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保障生猪存栏86.2万头、出栏125.6万头,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落实积极政策,全力稳增长促发展
出台落实《财政十二条》等政策措施,优化“财政+金融”政策体系,全力支持稳发展、稳市场、稳民生。“泰信保”、“富民贷”分别发放普惠金融贷款17.2亿元、5.2亿元,惠及企业及创业者约1800户。落实中小企业房租减免政策,市级行政事业单位139处房产共减免租金429.76万元。
出台《泰州市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积极稳就业、促创业。落实稳岗返还政策,市本级累计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67亿元。兑付旅游消费券资金3280万元,支持旅游业和市场稳定发展。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程,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市各级专项扶贫资金指标分配进度达100%。
加大生态环保领域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政策,上争中央和省级污染防治及环境保护类资金6068万元,市本级安排各类环保专项资金2250万元,保障相关工作顺利开展。积极支持长江禁捕退捕,科学制定资金分配方案,专项核查禁捕情况,统筹使用各级资金1.94亿元,已发放1.84亿元。
紧扣发展目标,加强统筹督导推进
认真落实化债降等“十年计划”,强化“分子”、“分母”双向发力,全年全市政府性债务化解工作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212.7%,各市(区)均超额完成年度化债计划任务。
优化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促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全年全市人均公共服务支出达8546元,同比增长22.1%。
强化攻坚克难,积极推进深化改革
落实《泰州市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方案》,出台《泰州市市级预算绩效管理成果应用暂行办法》,不断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建立实施PPP项目全生命周期法律顾问制度,严格实行“提醒、约谈、通报、退库”四项机制,我市PPP模式推广运用工作获得省政府通报激励。
成立泰州市小微企业信保基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泰小微”),推动“泰信保”从契约型基金向公司制管理转型,“泰信保”业务实现泰州市域全覆盖,“泰小微”获得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首批股权投资2000万元。
2021年预算编制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财政预算管理各项要求,严格落实《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紧紧围绕市委五届十次、十一次全会决策部署,落实市人大审议意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不断优化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重点,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402.33亿元(含江阴靖江园区),较上年增长5%左右。支出安排669.14亿元。
依法组织收入
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加强财经形势分析,严格依法依规组织收入,力促有序足额均衡入库。
完善财税例会制度,细化月度季度年度目标,努力完成全年预期目标。
制定奖励激励措施,激发部门(单位)干事创业、积极上争的激情,调动各市(区)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增强区域发展动能,为支持高质量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科学安排支出
落实零基预算、综合预算、全口径预算要求,健全预算编制体系,实现“控制总量、优化结构、保障运转、压实项目”预期目标。
在科学合理编制年度预算的基础上,排细排实支出预算执行计划,研究出台“三鼓励五不得五严禁”制度,试行预算批复与部门(单位)签订工作对接函,进一步强化执行刚性约束。
加强资金资产资源盘活使用,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推进债务化解“减色降等”工作,守牢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提高化债实效、加快化债进程。
全力支持发展
推进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政策梳理、清理和整合,更好地发挥政策聚合效应。
做优“泰信保”、“富民贷”产品,做强“泰小微”功能,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
推进产业投资基金规范运营,更好地支持现代产业集聚、传统产业升级。
构建多元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参股、受让资产经营权、租赁经营等方式,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领域,做强城市、做优载体。
聚力保障民生
加大民生事业投入统筹力度,支持落实幸福城市建设十大行动,着力补短板、强弱项。
完善基本民生保障支出稳定增长机制,做到总量上保持适度增幅,结构上更加突出重点,确保全市人均公共服务支出水平在全省保持中等或偏上位置,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认真落实勤俭节约过“紧日子”要求,坚持节流与开源并重,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和“三公两费”开支,把有限财力集中到保正常运转、办民生实事、解发展难题上来。
加强法制建设
坚持以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统揽全局工作,让财政事务保持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推动预算管理一体化和财政信息化建设,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和支付等信息全流程跟踪,实现预算管理现代化、资金分配规范化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化。
加强《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学习贯彻,全面提升依法理财水平。
严格落实重大行政事项“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健全财政法务工作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主动履行法定报告义务,认真落实人大审议意见。完善落实财政内控制度,有效加强风险节点防控,切实维护资金和人员“两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