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泰州新闻网
- 发布日期:2021-01-23 19:59
- 浏览次数:
“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创新实施‘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河湖长制工作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这是“十三五”我市交出的一份“环境美”答卷。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启程“十四五”,前不久召开的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进一步明确泰州未来发展路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泰州生态良好的资源优势转化成支撑转型升级的发展优势。
连日来,代表、委员们围绕夯实绿色基底、建设美丽泰州展开热烈讨论。
绿色为源,赋能产业转型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内涵之一。当前,区域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绿色发展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向绿色要生产力,用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其本质是生产方式生态化或绿色化。”市政协委员刘秋平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持之以恒地开展“能效提升”“绿色转型”“能力提升”三大工程,推广节能低碳、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技术工艺,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征集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创建需求,深挖企业绿色改造潜力,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能源管理”模式,探索数据分析、综合施策、精准节能。
市人大代表殷爱国说,在制造业变革加速的大背景下,制造业走向“智造”、走向环保是大势所趋,这应该成为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企业的共识,要进一步突出创新驱动与生态环保,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加快新技术驱动,提质、转型、升级,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外向发展、内在升级同步推进,进一步夯实核心竞争力。
“泰州拥有96.3公里的长江岸线,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关键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来自泰州港核心港区的市人大代表王小飞说,要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通过环境治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布局发展新产业新经济,让生态环境与经济质量得到同步提升。
市政协委员朱菊萍认为,泰州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拥有良好的环境。环境不是赚了钱之后才改造,而是越想赚钱,越要改造。在夯实绿色基底方面,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将“绿色”全面融入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加大投入,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实施一批绿色制造项目,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
生态为基,提升城市能级
一座以生态为基的宜居宜业城市,能更大范围地集聚各类发展要素和资源,进而大幅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建市20多年,泰州中心城市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城市生态宜居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市政协委员唐卫华认为,生态宜居是幸福生活的题中之义,是市民百姓的内在需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建设者的工作导向。园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宜居品质的重要载体,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要以做强城市为目标,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围绕“一核三极三城”空间布局,重点推进绿化建设,大幅提高绿量规模,大力提升绿化品质,全面改善城市环境,让老百姓感受美好生活,让幸福水天堂彰显质感魅力。
环境就是民生。市人大代表管冬梅说,老旧小区是城市宜居水平的重要体现。一直以来,我市的老旧小区改造存在标准不高、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短板。希望“十四五”期间,持续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步伐,着力打造一批更加生态宜居的老旧小区,坚持地上地下条块结合,推动各类管线与小区改造同步进行,既重“面子”,也重“里子”;坚持共建共治共享,让小区居民既做小区改造的“受益者”,也做小区改造的“参与者”;坚持党建引领物业,推动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引入专业化的物业管理,让老旧小区既有“颜值”,也有“品质”。
河湖水系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市人大代表葛志晖说,水是泰州城市最显著的特色资源,一直以来我市致力于建设宜居宜业的秀美水城,打造令人向往的 “幸福水天堂”。当前和今后,围绕进一步打响“幸福水天堂”这一品牌,必须大力做好水文章,以建设幸福河湖为统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以补齐防洪薄弱短板、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彰显河湖人文历史、提升河湖景观品位、提高河湖管护水平为抓手,统筹谋划河湖系统治理与管理保护,让泰州的河湖实现从自然美向“灵动洁净的水体美、绿色文明的生态美、自然开阔的空间美、彰显文蕴的意境美、安定吉祥的生活美”的“五美”飞跃。
市政协委员杨明认为,要擦亮城市生态底色,必须致力用好制度这把利剑。比如强化生态文明考核追责,建立经常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等等,同时构建统一的生态文明宣传体系,树立“保护生态,人人都是责任人”的良好氛围,形成全员抱团保护环境的强大合力。
特色为引,扮靓美丽乡村
泰州的美,不只在城市,还在乡村。
“十三五”期间,围绕“护好生态”“种好风景”,我市23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展现出“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幸福美好的现实模样。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这些年,我市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抓手,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市政协委员毛正球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希望继续加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力度,推动乡村产业生态化,严格乡村产业环境准入,强化乡村产业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建立乡村产业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如对种养业、加工业以及农村服务业提出明确发展要求,不能忽略环境承载力,把赖以生存的青山绿水消耗成穷山恶水。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市人大代表王国斌说,从“脏乱差”到“绿富美”,这些年,泰州以特色田园乡村为引领,在扮靓乡村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下一步,建议各级政府继续在绘浓“底色”、做靓“景色”、还原“本色”上出硬招,深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推进“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全方位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在长效管护上下功夫,在运营管理上坚持常态长效,探索把村级保洁员纳入公益岗位,进行规范管理,为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常态化提供人力保障;调整优化本级财政支出结构,着力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倾斜。
市政协委员蒋步祥认为,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市区美丽乡村,要更加注重乡村生态资源和文化的挖掘和塑造,利用“生态+”等模式,推进生态资源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增强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功能,发展乡村产业新兴业态,让美丽乡村更有底蕴,更有味道,促进当地群众走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之路。
来自黄桥老区的市人大代表何惠建议,在做特乡村经济、扮靓乡村环境方面,持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政策扶持力度,立足老区实际,支持鼓励地方龙头企业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培育和发展适合当地乡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加快“产镇”融合发展,建设环境优美、产业支撑有力的特色区块,促进老区农业强、农村美,不断提高老区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起来议
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用情用心为群众办事,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让泰州的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
必须紧紧抓住事关泰州未来发展的根本性重大性问题,坚持不懈做强产业、做强城市,坚定不移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努力在医药产业规模发展、农业现代化、高质量跨江融合、城市宜居品质、长江生态保护、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等领域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全省前列。
——摘自市委书记史立军在政协泰州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深入推进美丽泰州建设行动,提高生态产品供给、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打造美丽江苏泰州样板。
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十四五”控排实施方案,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持续推进“健康长江泰州行动”,编制沿江地区生态空间保护和产业布局规划,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幸福河湖建设,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省考及以上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完成省定目标。
——摘自市长朱立凡在泰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