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泰州日报
- 发布日期:2024-08-05 10:08
- 浏览次数:
当前,各地都在争相布局、竞展所长发展新质生产力。姜堰区如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日前召开的姜堰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四大重点任务:向高而攀、向新而进、向数而融、向绿而行。
会议明确,要加快建设长三角重要的精密制造产业基地,引导优质项目、人才资源、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加速集聚,持续推进经济规模总量、产业结构层次、科技创新实力、对外开放水平“四个攀升”,努力为全省全市大局多作“姜堰贡献”,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扛起“姜堰担当”,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展现“姜堰作为”,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姜堰新实践。
向高而攀 厚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底座
会议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个方面,提出要锚定新型工业化战略目标和精密制造发展方向,在产业锻链壮群上迈出新步伐。
传统产业要“焕新蝶变”。姜堰区传统产业的总体规模达到400亿元左右,占全区45%的工业开票、50%的工业税收,产值比重大、利税贡献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盘”。要聚焦冶金铸造、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做好“断舍离”文章,鼓励引导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不断提升先进产能比重,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新兴产业要“厚积成势”。新兴产业是国际产业竞争的主战场,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要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要素保障和政策落实,积极导入更多优质增量,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供需两端持续发力,引导企业扩投资、抓创新、拓市场。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新服务”支撑“新制造”,更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内河物流港口建设的先发优势,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港航服务水平,助力产业经济发展。
未来产业要“抢滩竞跑”。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力量,要坚持“绝不一哄而上”原则,重点瞄准姜堰已有基础、具备优势的产业方向,依托擎朗智能机器人、国民油井石油钻采、振华海科高性能舰用泵等重大项目,向人工智能发展、向深海深地挺进、向空天领域探索,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和重点企业,加快形成集聚效应,让未来产业从想象变为现实。当前,姜堰民营企业进入集中“交接班”的关键期,要发挥好新生代企业家视野开阔、理念超前、活力充沛的优势,全力支持新生代企业家接棒成长,为产业更新迭代、转型升级注入更多新生力量。
向新而进 筑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会议强调,要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完善需求导向、应用牵引、企业主体、政产学研金有机结合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培育科创矩阵。坚持高企培育、专精特新、股改上市“三管齐下”,建立“微入科”“小升高”“高育强”梯队培育体系,构建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力的“雁阵型”创新集群。支持双登集团、苏中药业、精锻科技、中来光电等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推进新产品开发、核心零部件验证。
建强科创平台。突出抓好高水平实验室、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谋划建设精密制造领域研究院,深入拓展“1+4+N”离岸创新网络,加速创新资源聚合裂变,为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硬核支撑,力争“十五五”末建成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2至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托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紧盯“新兴赛道+前沿技术”,用好院士、乡贤资源,围绕低空飞行器零部件、精密减震设备、新型储能、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引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从0到1,到10,再到100”的科技创新生态链。
塑优科创生态。加快建设更具归属感的“人才友好型城市”,围绕产业引育人才、创新机制用好人才、紧盯需求服务人才,完善“引育管用”全链条,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抢抓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启动契机,深入开展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行动,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为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的金融活水。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精准开展产学研对接、创新导师团巡诊、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向数而融 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智能水平
数字经济一定意义上就是新质生产力在生产要素组织和配置层面的表现形态。会议要求,要将数实融合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构筑起姜堰赢得未来竞争的核心优势。
一方面,要提升数字经济牵引力。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契机,持续深化“智改数转”,进一步叠加“网联赋能”,打造从场景、车间到工厂的智能制造标杆体系,力争“十五五”末全区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应用场景2个、省级智能车间12个、智能工厂4家。加强工业互联网、云计算规模化应用,深入开展制造业诊断服务,遴选一批优秀“智改数转”诊断服务商,为企业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帮助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另一方面,要夯实基础设施支撑力。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当前已成为重塑创新范式、产业面貌的革命性力量,是未来发展战略必争领域。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适度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AI大模型及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堰商汇”数智亲商服务平台与政务服务网“姜堰旗舰店”互融互通,用好易华录数据湖等现有资源,推动在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安全等领域全方位应用,更好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向绿而行 擦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底色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适应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提升发展“含绿量”。
全力守好“绿色家底”。像呵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姜堰的生态环境,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巩固拓展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果,一体推进科学治气、全域治水、精准治土,突出抓好扬尘污染管控、重点企业减排、黑臭水体常态整治等重点任务,确保全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让碧水蓝天净土成为市民幸福生活的“标配”。
全速推进“绿色转型”。积极抢占低碳、零碳技术革命制高点,鼓励链上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先进绿色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快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推进“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建设,有序布局风力、渔光、新型储能等新能源项目,提高绿电供给能力,推进绿电绿证市场化交易。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全面总结复盘铸造行业整治提升工作,做好后续长效监管和治理,深入开展冶金、船舶修造、木质家具制造、废塑料加工等高污染行业整治提升,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健康发展。
全面释放“绿色价值”。持续放大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品牌优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方式和转换路径,集中精力打造溱湖湾特色田园示范区,充分挖掘生态、文化等特色资源,创新开发野营观光、休闲农业、康旅疗愈等市场既叫好又叫座的生态产品,实现农、文、康、旅发展的一体共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得益彰。